阅读历史 |

敢应这声阿兄吗 (第1/4页)

加入书签

刘邦回到住处后,和管事的说了一声,借用了客栈的厨房和小院。

秦朝对人口流动管得很严。

不守法的人可以到处乱窜,秦朝已经没有能力管理;刘邦这样合法公费旅游的人员却很少,秦朝合法客栈中的客人自然也少。

难得来个客人,客人还很慷慨,管事的不仅给刘邦提供了方便,还送了刘邦一坛酒。

刘邦好酒,但这次看着酒坛子,心里惆怅比欢喜多。

他在沛县常喝酒,但按理说,出差的时候,合法的客栈是不给提供酒的。

酿酒浪费粮食,喝酒还会误事,秦朝虽然没有禁酒令,但对卖酒的限制也很大。

这客栈是接待出差秦吏的地方,居然会公开卖酒……刘邦惆怅完后笑了笑,又问管事的多买了几坛酒。

他今日受到的冲击很大,正好醉一场放松放松。

加了韩信,刘邦买的肉就不够吃了。

刘邦素来慷慨,常接济沛县生活困难的壮士,导致家无余财。接济肚子饥饿的壮士这种事他做了很多次,已经十分熟练。

韩信跟着刘邦来到他只能在外面望一望的公家客栈,还在真实和幻想中挣扎时,刘邦已经准备好了能填饱两个成年男人和一个食量奇大的孩童的食物。

豆子和麦粒口感不好,但又廉价又有饱腹感,正好与屠户送的大骨头一起熬煮;

淮阴遍地都是竹笋,和因没客人而卖不出去的野菜塞进鸡肚子里,抹上盐放入瓦罐里焖熟;

羊腿必须烤着吃,烤架下放个挡板接油,再把油分别放入豆麦粥和焖鸡的瓦罐中,油脂一点都不能浪费。

淮阴靠近淮河,鱼很便宜。刘邦本来还想做几条烤鱼。

他想起儿子所说的故事,韩信食不果腹,只能钓鱼为生,恐怕已经腻了鱼的味道,就省了这部分的钱,多买了一坛酒。

喝!今天必须喝醉!

刘盈双手高举,蹦跳着要求尝一口,被刘邦一个脑袋崩镇压。

“我们喝。”刘邦塞给韩信一个酒坛子。

韩信抱着酒坛子,很是迷茫。

刘盈打量韩信,很奇怪韩信现在居然会腼腆。

韩信是个什么性格?

他“兵仙”的称呼不是说他人的性格和长相很仙,更不是说他的品德像仙人一样高洁,而是评价他战争指挥能力高超。

太史公在韩信的列传最初就写明了韩信的性格——品行不端。

这“品行不端”不一定是指道德低下,但韩信早年脸皮之厚,恐怕连刘邦都不能比。

刘邦没有在陌生人家中蹭饭,被嫂子嫌弃后就去考了吏自力更生。

韩信则是一直蹭饭,蹭得同乡都厌恶他,南阳亭长是最后一个收留他蹭饭的好心人。

韩信发达之后,其行为也说不上多高尚。

不说他侮辱亭长和出卖钟离眜之事,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说他谋逆,也是他谋逆的过程太抽象,才落得一个好名声。

韩信确实对很多人说他要谋反,但又确实没做好谋反的准备。

他成为淮阴侯之后没有立刻被吕后杀死,而是在长安生活了四年。直到刘邦出征,吕后才趁机将他族灭。

在这四年,他一边自怨自艾,嘴里继续说着“我真后悔没谋反”的话,一边又希望重新获得刘邦的重用。

这大概就是刘邦知道他会威胁自己的继承人,仍旧狠不下心杀他,但吕后杀了他,刘邦又觉得“就这样吧,挺好”的原因吧。

韩信若真的谋反,他在历史中的评价就没有这么高了。

后世常为韩信鸣不平,说刘邦没了韩信就只能当个汉王。

这话是没错。

就项羽那政治智商,刘邦就算打不出去,也基本高枕无忧。

没了韩信,刘邦就委委屈屈地割据汉中巴蜀,只能寄希望后世子孙争气了。

那如果韩信没有刘邦呢?

韩信先投靠项羽,不受重视才投靠刘邦。在刘邦处,韩信还差点因犯法被斩,得夏侯婴看中免于死刑后推举给萧何。

在萧何月下追韩信前,韩信一事无成。

离了刘邦,他又能投奔谁?谁又能比刘邦更信任他?

当时刘邦听萧何之言,拜从未展现出自己的才华、不是自己的元从、年纪相比军中其余大将过分年轻的韩信为大将军。

他将自己的军队交到韩信手中,让自己的老兄弟们都给韩信当下属,韩信所有军事指挥都不需要经由他的命令。

这样的权力和信任,谁还能给韩信?

在楚汉对峙的时候,韩信迂回绕开项羽,把项羽周围羽翼全部剪除,奠定了大汉胜利的基础。

但这个战术有一个关键点——必须有人缠住项羽。

项羽战无不胜,就算韩信正面与项羽也不敢言胜。

这个缠住项羽的人不可能获胜,若能获胜,韩信就不需要迂回了。

但这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